(本電影觀影原因完全是衝著Ellen Page來的,
所以放張以她為主角的海報來致意一下)

 

【前言】

 

在討論電影之前首先要做的是,
雙手用力鼓掌為導演如此驚人的異想天開能力喝采!

 

 

在一片好評聲中,Inception全面啟動到底好看與否,
應該是無庸置疑。
導演成功的創造出話題,
步出戲院後,
觀眾熱烈的討論現象就可說明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佳作。
邏輯理性的人開始分析導演創造的夢世界,
感性取向的則看出這部電影的療傷主題。
簡單說來,人人各取所需,
至少90%的人皆獲得各自想要的滿足,
而一部電影能滿足90%以上的觀影人,也是種了不起的成就了。

 

【導演】

 

導演Christopher Nolan(Wiki的介紹)如果你還不熟他的名字,
那提到Batman蝙蝠俠系列作中,
05年的Batman Begins跟08年的The Dark Knight,
應該就能回想起這位導演的風格了吧。

 

 

現在的人電影越看越多,
對於典型的hollywood happy ending模式也越來越挑剔了,
如果只是單純好壞一界線,好人有好報,壞人都去死,
相信已經無法滿足絕大多數的人的脾胃,
娛樂當中,還能顛覆加上給予思考遐想的空間,
電影才會賣。

 

 

以此標準,Christopher Nolan簡直已是駕輕就熟的箇中翹楚。

 

 

05年的Batman Begins,
他就大膽捨棄之前蝙蝠俠前作中那種傾向漫畫色彩的訕笑詭異風格,
鑽研於整個故事的黑暗面(或說,人性的黑暗面?),
蝙蝠俠的故事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英雄主義,
而是身為英雄的面具底下,似乎都有種悲劇性格。
到了08年的The Dark Knight,
這樣解構式的反芻電影更讓這個作品系列達到一個顛峰,
更有意思的是,電影大賣的原因不是那個老是戴著面具對人類又愛又恨的蝙蝠俠,
卻是他的死對頭,小丑,
也就是那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唏噓的Heath Ledger。
他的演出讓人注意的不是他的惡,
反而是一種極致的瘋狂,
Nolan導演與Ledger要說的是邪惡與瘋狂在人類世界中,
你以為你會唾棄,可是你還是會忍不住好奇甚至受到吸引,
當它們擴大到極致時,反而成了一種藝術的奇妙現象。

 

 

介紹到了這裡,
相信可以了解Nolan導演他的腦袋裡的線路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不是直的或者一個方形,
我猜畫出來可能會有點像變形蟲沒有固定形狀吧。

 

【故事】

 

從夢與潛意識下手其實是個很不錯的idea,
至少可以保證這絕對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

 

 

也許因為人都會做夢所以有點理所當然了,
不過當你仔細想一想,
其實「做夢」真的是個挺特別的現象。
我們活在現實裡,卻在夢境裡再創造屬於個人的世界,
現實如同表意識,夢境自然是潛意識。
而,維持現實/表意識與夢境/潛意識中間的那條理智分隔線,
是不是又真的那麼難以跨越呢?

 

 

自然導演會告訴你,不見得。

 

 

用這題材的第二個好處是,
隨便怎麼掰都行
就如劇中台詞所說,據研究人的大腦在一生中有70%~90%未經開發,
這個高比率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是「無限的可能性」。

 

 

抓住這個「無限的可能性」,
Nolan導演他塑造一個真假不辨的夢境遊樂場。
更好玩的是,
不管你是故事中的角色,或只是螢幕外的旁觀者,
大家都是一起被扯進來玩了。

 

 

像是不真實的,虛幻的,如夢一般的,
但又那麼真實地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
也許到最後,也分不太清楚導演到底說的只是他自己建構的故事,
還是,那是一個事實呢?

 

 

夢中夢的架構也是很特別的題材。
一般人也許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驗,只不過不見得特別注意。
我就曾有過夢中醒來發現還在夢中的奇妙經驗,
迷糊中居然有點分不清自己到底在哪裡。
而這樣的感覺可能我們都曾有過,
尤其當夢中發生的事情觸動內心的某個部分,
醒過來的那一刻,
好像會分不清現實與夢境。
(就像在電影最後,大家在飛機上醒來一臉茫然的那一幕)

 

只不過,與其要把這部電影歸類成一種科幻片,
我倒更覺得是走心理療傷路線。
因為,如果這是科幻片,憑實而言,
導演處理「科學事實」的部份未免草率,
比方說,
是怎麼樣的作用或理論可以使人的夢境互相連結?
(就憑那根管子?)
「造夢者」如何造出可以讓人進入的夢境場景?
(就憑強大的想像力?)

 

 

不過我想導演只是一個「生活觀察家」,不是「科學家」,
他只是負責造出一個讓大家娛樂的夢境遊樂場,
科學事實似乎也不是那麼重點。
再說,如果真這麼拍下去,
這部電影的娛樂性可能會被貼上「Discovery頻道虛擬版」的標籤了吧。

 

 

【結局】

 

是夢?還是現實?
不知道是該說我直覺準確還是我很懂得hollywood精髓,
在看到故事的最後時,
我就已經猜想到結局會是個「要停不停的陀螺」。
因為如果我是導演,我就會這樣拍,
才能延續整片「無限可能性」的軸線。

 

 

這個結局也是引發每個人熱烈討論的焦點。
有人覺得那是現實,有人覺得他還在做夢,
覺得是回到現實的人會認為這是個美麗的happy ending,
覺得他還在做夢的可能會有點感傷,
像是「作了那麼多努力最後還是離不開」。

 

 

可是以結果論來說,不管是現實還是夢,
他已經回到他最想回去的地方,擁抱他最想擁抱的人了,
甚至療癒了藏在內心最深處的創傷。
還不夠完美嗎?
不管是夢境,還是現實,
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夢想,或許已經是種幸福了吧。

 

 

也許有人會覺得,夢畢竟是夢,不是真的,
但所謂的「黃粱一夢」,
我們以為的現實人生,其實在我們離開這世界時,
可能會發現,也不過就是夢而已。
於是,現實與夢境的分界似乎也不需要太計較了。

 

 

【個人心得】

 

在看了Nolan導演幾部電影下來,
我個人感覺是,他喜歡「超越極限」,
或如英文所言,cross the boundary (of dream and reality)。
所以他顛覆,所以他不斷追尋無限的可能性,
在演繹眾人熟悉的題材時,
挖掘出他自己的觀點。
我很喜歡這樣的以顛覆為導向的作品,
因為只有顛覆,只有跨越那條界線,我們才看得到那片廣大的宇宙,
然後我們不斷前進。

 

 

只是就如同我跟阿羊最後討論出來的結論,
雖然故事具有完整性,卻沒有「擴充性」。
比如Matrix駭客任務,也是類似從「夢境/現實」的概念出發,
結合「電腦與科技」的時下話題,
為我帶來一種強大衝擊的新奇感,
Inception卻大概還只是一座停留在現實世界的夢境遊樂場。
也因此,
我個人比較會把它當作一部(李奧納多個人)療癒系的溫馨小品吧(囧)

 

 

無論如何,本片仍然值得推薦,
雖然看起來很難拍成續集,
說實在我還是有點小期待導演那個變形蟲腦袋有沒有可能再挖些什麼出來呀?
(比方多拍拍我喜歡的Ellen Page嘛)<--整個偏個人喜好的無義發言

 

 

至少這部電影要是在電視台開始重播,
應該也會列入我「每重播遇到必看」清單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穗穗平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